年糕上大班了,我啥课业班都没给他报,但做
9月,年糕上大班了。
现在出去随便遇到个人,说起年糕都会加一句意味深长的“都大班了……”
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快上小学了,该准备起来啦!
虽然我没给年糕报什么课业班,但并不是不重视他的学习。
相反,只是觉得很多该下的功夫,都在平时用了心了。
比如,为了让他今后看书、做作业和同步老师讲课的理解能力足够好,平时我们一直在用科普书给他做学业语言的渗透。
学业语言,就是孩子将来学习中最重要的说明性语言。
学龄前孩子接触的语言,绝大部分是叙述性的,用词比较简单。
但小学后老师课堂用语和教材几乎都是说明性的语言。这些语言逻辑性很强、指向清晰、词汇量也很大。
说明性语言我们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却在学业上占比最大。早点带孩子熟悉这些上学后每天都要用到的语言,可能才是最扎实的入学准备。
要怎么做呢?当然是要读科普书啦。
科普书里找答案
好奇心引发学习兴趣
在孩子的阅读书目里,科普书大概是最不受欢迎的一种了。
没有有趣的情节和精彩的故事,一大堆枯燥的知识点,孩子怎么能喜欢的起来?
可哪有孩子天生就毫无兴趣的知识和不喜欢的书?
是家长还没帮他找到入口而已。
在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里,提到一种高效又好用的引发孩子兴趣的办法,就是先铺垫体验再学习知识。
所谓的学习知识,不是在课堂上学习,是在体验铺垫到位后,孩子问题多起来了,父母能找到可靠的材料,给孩子做适时的讲解。
比如,年糕刚理解“最”这个概念的时候,遇到什么都要比较一番。
有一天看到桌上有鸡蛋,他就问:“妈妈,世界上最大的蛋是什么蛋?”
“老鹰?孔雀?某种蜥蜴?”我努力回想大型的卵生动物,同时让年糕也试着猜一猜。
他想了想,说应该是恐龙蛋。
那到底是什么蛋呢?之前给年糕买的《DK动物百科》闪亮登场了。
这本科普书的贴心之处在于,上面不仅有各种蛋的图片,图片本身还都是蛋的原尺寸大小。
最后,科普书给出了答案:年糕说得没错,以前恐龙蛋确实最大。不过,在现存物种里,最大的蛋是鸵鸟蛋。
“什么?是鸵鸟蛋?我看看,我看看。”年糕赶紧把书抢过去,看看鸵鸟蛋到底什么样。
满满两页都是各种蛋的真实照片,他最关心的是“最大的”和“最小的”两个蛋,还将同等大小的实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更直观地体会“最大的”和“最小的”。
“哇,鸵鸟蛋居然有那么大!”年糕惊叹道,拿着桌上的鸡蛋,放在书上的鸵鸟蛋上比来比去。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变得爱观察、善于提问和学习,有时候一颗鸡蛋、一本百科书就够了。
让科普书勾起孩子
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知道得越多,他的好奇心就越旺盛;好奇心越旺盛,他就越愿意主动去寻找答案。
科普书是有着神奇力量的宝藏,它能不断拓展孩子的知识边界,让他不知不觉学到更多。
糕爸会和年糕从汽车的型号聊到汽车的历史,再到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种类,最后深入到发动机、机械原理、性能参数这些我听不懂也插不上嘴的知识。
从汽车、飞机的百科书,到糕爸的汽车发烧友杂志,年糕都看得津津有味。
所谓“大人才能看得懂”的知识门槛,根本拦不住他。
虽然我没糕爸那么专业,但我能和年糕聊得更有趣呀~
随便摊开一本动物百科,我就能跟他愉快地聊上一下午——
“鲸鱼为什么会喷水?”“那是它在呼吸!”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个头虽然大,但不是特别可怕,可怕的是虎鲸哦!”
“妈妈,快帮我找找虎鲸在哪儿!”
“原来鲸鱼不是鱼,它居然和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我们一样?”
就这样,顺着孩子的兴趣,我用自己积累的常识,让一切陌生的、遥远的知识,变成孩子可感知、可体会、可触摸的东西,在他内心埋下一颗知识的小火种。
我们带他去汽车博物馆的时候,带他出海去目睹鲸鱼有多震撼的时候,他亮晶晶的眼神让我确信,他对知识充满了渴求。
只有孩子对知识充满渴求,他才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在学习兴趣的滋养下,他的知识大树才会生长得蓬勃旺盛。
这样读科普书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升
在陪年糕读科普书的过程中,我和糕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