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瞎驴与捉迷藏散文

打瞎驴与捉迷藏(散文)

张万强/文

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们不像现在,物质高度的发达,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各种各样的娱乐玩具可以说,五花八门,堆积如山,比比皆是,娱乐形式多种多样。两者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

那时候农村孩子们娱乐的形式比较单调、老套,无外乎就是打陀螺(打碟榴)、推桶箍、当炮台、玩弹子,叨鸡、老鹰抓小鸡,在我们当地也叫“调龙戏”,最常见最常玩的当属打瞎驴与捉迷藏。

打瞎驴与捉迷藏不同的是,打瞎驴是几个人一伙,找一个人把眼用手巾给蒙上,其他人在划定的范围内可以随意跑动,但不能出圈,如果被蒙眼者追跑出去了圈或被抓到都算认输,谁输谁就接替承担当瞎驴的角色,以此类推,轮番进行。

捉迷藏在我们那一带被称之为“藏马虎”,是一种儿童游戏,亦称摸瞎子。即蒙住眼睛寻找躲藏者,不管在一起玩有多少个人,先选出一个捉迷藏者,把眼闭上或蒙上,待其他人藏躲起来后,开始睁开眼或揭掉遮眼的布,开始找人,被发现的第一个人接替捉迷藏者,继续向下传递。直到玩的大家尽兴。

打瞎驴、捉迷藏也是一项能够锻炼身心,考验人智慧的民俗娱乐活动。那时候不像现在,坐在家里就可以收看电视、操弄电脑、玩手机,走出家门就有网吧、电影院、五花八门的娱乐场所等,七十年代农村娱乐活动少,都是民间自我发明的,不需要投资,没有花销,简便易行,每到星期天、节假日,小伙伴们就会三五一群,四五一族的结伴成行,相聚一起,进行游戏。这些活动多半在秋、冬、春季节进行,天气寒,容易玩出汗,忘记了冷。

小时候在我们村打瞎驴、捉迷藏的场地很多,打麦场、牛窑洞、牲口院、麦秸垛内、秸秆堆旁,到处都是战场,最刺激的要属柿子树上打瞎驴。

柿树上打瞎驴受场地局限,人数不宜过多,我们村东坑地的柿树根粗树冠大、枝桠壮,密集交织,相互之间距离近,伸伸手、翘翘腿,宜攀爬好运动。但枝桠较细易折断的地方不能去,参加游戏的不能着地,着地即为输。柿子树的树干低,枝叉离地面近,如果没有这些限制,装瞎驴的几乎抓不到人,就失去了游戏的意义。

打瞎驴首先集中在年轻一代的人群,年龄稍大的不会从事这样的活动,打瞎驴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对装瞎驴人选的确定,打瞎驴一般没有人愿意先做的,也有脑子聪明好使,手脚利索的人愿意打这个头阵,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先上,就得抓阄或用剪包锤的形式来确定。

确定了人选,就要限定活动的范围,活动规则。活动开始得先把装瞎驴的人用手绢把眼睛给遮住,而且确保看不见。尽管如此,只要脑子好使,手脚利索的,三下五除二,就会结束战斗,那些胆子小,攀爬经验不足的,很快就会中招,相反的就会费尽周折耗尽一段时间。用足了功夫,才能抓到自己的目标。

在柿树上打瞎驴,被洋辣子辣过的有之,从柿树上掉下来摔断过胳膊腿的有之。不过这种现象实属少见,摔下的自认倒霉。洋辣子很厉害,只要是它爬过的地方,皮肤上很快就会红肿,热辣辣疼的难受。

在平地打瞎驴也要划分合理的活动场地,一般在打麦场、牲口院进行。这些地方空旷场面大可以追逐跑得开,就不容易被抓到,有俏皮的同伴,有意欺负装瞎驴的看不见,还故意的动手推搡,用拳头袭击,搞小动作。主要是增加点笑料气氛和刺激。

捉迷藏与打瞎驴不同的是,捉迷藏不分男女都可以在一起活动,不管有多少人参与就一个人去捉,捉的人必须在游戏没开始前,把眼睛蒙上,待大家藏好啦才能睁开眼去找,不管多少人藏,抓到一个就算胜利。谁被抓到谁当差,谁再去抓,一次类推循环进行。

小时候捉迷藏蹿过窑洞,拱过麦秸垛,进过秸秆堆,藏过门仡佬,只要你认为是能躲藏的地方就躲。看谁隐藏的深、看谁隐蔽的好。这样的活动很消费体力,常常累的是满头大汗,但收获的是快乐、健康幸福,收获的是童年间的友爱与友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6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