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描述抽象事物

01

梨花带雨带出啥?

据说眼泪是女人无往不胜的武器。

下面有两个女人已经使出了这个必杀技,看看有几个男人扛得住?

这个女人哭得非常生动,梨花带雨,惹人怜爱。如果被容易冲动的糙汉瞧见了,恨不得立马要去跟那个惹哭她的人拼了。

这位……是美女还是妖怪?看不懂。

不过,这两幅画要是拿到市场上去销售,第一幅最多也就值数百元,第二幅的价格则会过亿——因为它的作者是毕加索,作品名称就叫做《哭泣的女人》。

本人对绘画艺术是外行,尤其对毕加索的这幅作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能够感知到毕加索有一个强烈的企图——

他想画出女人痛苦的内心世界。

画中的女人因无法控制情绪,鼻涕眼泪一把抓,脸部痉挛,眼睛、嘴唇、鼻子等器官极度扭曲,支离错位,杂乱无章——这些都是”写在“脸上的表象。

但是有悟性的观者很容易“看出”,这其实也是她内心世界在脸上的投影:她的内心已经崩溃,“零件”散了一地……从而真切感受到她处在一种极度悲伤之中。

第一幅画呢?“哭”得非常有型,但是有点“作”,给人感觉哭的没那么痛彻肺腑;像夏天的雨,立马会雨过天晴。

反正,这幅画就是普通美院学生的水平。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要表现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情感,自然力有不逮。

毕加索毕生加油上下求索——原来人家这名是这个意思——想出这么一个怪招,用一种变异的笔法,来表达抽象的内心。代价是,曲高和寡,能够欣赏的人寥寥无几。

这种对表现抽象事物的力有不逮,在其它艺术门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它也给了艺术家们各显神通的机会。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好玩的例子:

这是川剧《梵王宫》的舞台剧照,男主角花云(右)与女主角耶律含嫣(左)一见钟情。

舞台是怎么表现这种“情”的呢?

中间那位凑趣的——耶律含嫣的妹妹,这时候就非常抢戏了。

她作势分别用两只手,把男女主角的视“线”拉扯到一起,并栓了个“扣儿”;这还没完,还用手指在这根“线”上“嘣嘣嘣”弹了三下;仍然没完,还拽着这根“线”前推后拉,男女主角的身子也顺势前仰后合……

闹腾到这个地步,再白痴的观众也“看”出来了:这对男女应该是“一见钟情”了。

瞧瞧,看不见的“一见钟情”,在舞台上,通过调动各种可见的艺术元素来表现,让观众一见即明。

02

抽象事物

世间万事万物,尽管形形色色,却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两类:看得见的(抽象的)、看不见的(具象的)。

后者的数量,可能要大大超过前者。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各种各样的抽象事物。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只有高人才能率先发现或发明。

但是让高人苦恼的是,怎么向普罗大众讲解这些抽象的玩意儿?

对大部分人而言,相信眼见为实:因为“看见”,所以相信。

因此,如何描述那些看不见的事物,让受众明白和“相信”,很麻烦。

比如:磁场,这玩意儿客观存在,但又不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解释呢?

天才物理学家法拉第,为了迎合世人“眼见为实”的认知习惯,画了一些曲线,来描绘磁场,结果收到奇效,普通的初中生都可以理解。

磁力线

法拉第这一招,跟前面讲到的那位嫣妹凭空“牵线”,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说很多大佬,之所以能够混出来,是因为比普通人早个一年半载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是要跟普通人说明白这种趋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此有些大佬图省事,忽悠年轻人: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年轻人自然很迷糊,追问:这是几个意思?

大佬最多调整一下语言的表层结构: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这其实是倒果为因,咋能让人信服?

到底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03

象喻

终于把话题扯到我们的老本行:语言文字,怎么描述抽象无形的东西?

譬如吧,很多人生活压力大,对前途感到迷茫。鲁迅是怎么让这些人“看见”希望的呢——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希望是很抽象的概念,但是踩踏草皮抄近道之类的事儿,很多人都干过。这两者一对比,迷茫的人们一下子全明白了:原来希望是“走”出来的。

假如你是一个团队领导,要激励大伙儿死心塌地跟着你干,你得让人家“看见”未来,该怎么说?

“弟兄们,好好干!我们必须发财,也必然发财。”这个……也可以,不过只能说明你是个土老板,蔡崇信这类人才是不可能放弃高薪跟你跑的。

且看这位大佬是怎么说的: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是毛泽东向同志们描绘革命高潮将要来临的情景,你读后什么感觉?蔡崇信的五百万年薪算什么?哥们连命也不想要了——枪呢?

以上两位大佬的语言里,都用到了比喻的一个子类:象喻。其特征是:用具象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亦即:本体是抽象的,喻体是具象的。又名质喻。

这两个名字都可以望文生义:让本体有“形象”或者有“质感”,以方便理解。

04

言不尽意,立象尽之

俗话说:一图赛百文。其实一喻也可赛百文,尤其是象喻。

象喻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类似于磁力线,化抽象为形象,变无形为“有形”,刺激视觉想象,辅助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这就是象喻的形象功能:言不尽意,立象尽之。

用语言没法完全表达我的意思,找个什么形象戳在这儿,来帮助我把这事儿说清楚。

可以这么说:如果要用文字来描述抽象事物,象喻的运用基本上不可避免。

比如吧,有两个人讲相声,《说说友情》。捧哏要求:不能用比喻。逗哏说:没问题。接下来看看两人的表演——

捧哏:那您说说看,友情是怎么回事?

逗哏:友情让人感到温暖。

捧哏:它为什么让人感到温暖?

逗哏:它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捧哏:哎——用比喻了。

逗哏:咳……还没适应。再来再来:友情啊,是越久越浓。

捧哏:越浓?那很容易醉的哦。

逗哏:可不,年份酒嘛。

捧哏:哎——用比喻了。

逗哏:再来再来,坚决不用比喻。友情啊,需要维护。

捧哏:可不,要经常施肥、松土。

逗哏:对呀,就像树苗一样……咳,被你带节奏了。

……

“友情”是抽象名词,如果单纯阐释概念,思路会非常闭塞,聊几句就词穷了,而且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

而用具体形象来加以诠释,可轻而易举地唤起了读者的感性体验,并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我们遇到类似写作或讲话题材,不妨学学以上相声的套路,身分两角,一捧一逗,自问自答,反复“逗”自己,可能会“逗”出一系列有趣好玩的比喻,从而让笔下枯燥的抽象事物变得活色生香——这是一个基本的写作技巧。

05

寓意于物,赏心悦目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抽象事物都不好理解,也不是所有的抽象事物都得用象喻才能说清楚。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屋子里太静了,静得像一张照片,像老鹰在天空滑翔时留下的一道阴影,像夜间墓地里冰冷的石碑。(叶兆言《最后》)

大家都有“静”的生活体验,对“静”都能理解,无须做更多解释。

叶兆言连用三个喻体来描绘“静”(这一招叫做博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6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