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谜中小学减负一直不成功,根本原因不
我国教育这几年一直着重强调减负,也将减负作为我国主要任务,但奇怪的是,减负好像只是一句口号,越是减负学生们的负担反而越来越重,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双减政策,课后延时服务,暑期托管班等,但收效甚微。很多人可能都在疑惑,说是减负,实际上为什么会是在增负呢?甚至有人说辅导班是罪魁祸首,但我想说的是学生之所以负担越来越重,并不是辅导班的责任而是超纲的考试。
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书本上教的内容和考试内容就没有必然的联系,就是说教学与考试是分离状态,这就出现了许多笑话:老师不断强调着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知识是必考内容,结果到了考试,学生们都傻眼了,他们辛辛苦苦复习的考试必考内容,考试的时候一个都没出,这让许多学生怀疑教师到底知不知道哪些知识必考。
其实出题者实际上是各地区的教研员,他们并不参与一线的教学任务,不做老师的那一套上课、下课、批改作业、复习教材、安排板书、备课等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出试卷,这种出卷人能对教材有多少了解我们谁也不清楚,这是人家试卷出题的质量如何,更没有人去质疑。反正不管他们出什么卷子,我们就得用什么卷子。
教育教学与考试的这种分离方式,就是导致教师一直让学生们刷题的主要原因,这个时候教材上重点哪点到底是哪里已经没有任何作用和意义了,因为哪里都有可能是难点,老师们只能在与学生们一起刷题,没准到正式考试的时候就能碰上一道呢?什么时候出题人变成了执教的老师,那时候的教育可能才会变得简单吧。
现代的教育又不是考察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了,而是为了给这帮学生们分层,不然如何选拔优秀的人才,考题仍然都会做,人人都能得满分,好像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出题人出的题目越来越偏,也越来越怪。
在一二年级的数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本身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点就很少,无非就是以内的加减法,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熟练的掌握这项知识,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到分层的呢?只能出一些大家基本看不见的题型,什么最烧脑呢?那大概就是脑筋急转弯了吧比如下面这几道一二年级的数学题,谁做谁错。
班上组织10名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已经捉到了5只,还有多少只没有被抓到呢?
可能在大多数的固有思维中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10-5=5只。但实际上这个答案是错的,或者说不完全的,鸡妈妈难道不算进去了吗?算进去就还有6只,不算进去那就是5只,所以大多数学生回答的不是6只就是5只,最终答案却只有一个,难道这样的题目就适合小学生吗?就严谨吗?
马路旁边有7盏灯,坏了4盏,问:马路边还有几盏灯?
大部分学生在看到这种题的时候,答案都回答的是三盏,但实际上答案是7盏,虽然有4盏是坏灯,但也还在马路边上,这不纯粹就是脑筋急转弯吗?
数学培养的是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小学试卷中这种题目还有很多实际上跟逻辑思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是为了将孩子们区分出层次来而已,甚至是区分出家长们的层次,一二年级的学生去做家长看着写作业的,可能就会多思考一下,毕竟家长的思维和孩子们的思维是不同的。中小学生增负的根本就是学校将学生成绩好坏与老师的工资挂钩,仿佛孩子们不能考上高中,不能考上初中,不能上大学,都是老师的责任。再看看大学老师,学生经历过大学以后,就要步入社会参加工作了,但没有哪个大学是教学生怎么赚钱的吧,为什么大学生能否就业,就和老师一毛钱关系没有呢?
大学生就算门儿门儿挂科,没有办法取得毕业证毕业,都和老师没有关系,没有人指责老师没有将学生教好,那为什么中小学的老师就要承担这么多的责任。
中小学老师的工资与学生的成绩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意味着老师想要提升与其他老师之间的竞争力,就要给学生布置很多作业,让学生通过巩固学到的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成绩,占用学生很多的时间,那何谈减轻学生负担?
国家确实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问题,为什么收效甚微呢?
答案就是教学与考试之间的严重分离,再看看现在的语文考试,大篇幅的阅读理解,在小学都有涉猎,书本的知识基本上很少,老师又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教了也不考,考的也没教,学生怎么能不心累?
辅导机构之所以能够如此的火爆,受家长们的推崇,还是因为这些超钢的考试,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本进行超高知识的补充,不得不大量的刷题,甚至为了数学考试,还要去学奥数就这样才能提高成绩。
最后我想说:通过一线的在职教师能够掌握出题的主动权,要选出的题目会更加合理,辅导班屡禁不止的问题也能解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