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的教育剧,中国家庭焦虑图鉴

白癜风有治好的可能 http://m.39.net/pf/a_7720944.html

牛娃、鸡娃、素鸡,这些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的词语,如同饭圈缩写一样让人难懂,但却是出现在现实中众多家长群里的高频词。

影视剧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近两部教育题材剧集《陪你一起长大》《小舍得》陆续开播,一些高能情节让观众惊呼简直像在照镜子。而在聚焦幼升小的《陪你一起长大》里,出现了鸡娃、牛娃。在聚焦小升初的《小舍得》里,则出现了常见的“虎妈猫爸”人设。

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再囿于年龄,从胎教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孩子成人之前都要受到父母管教,而不同年龄阶段会因为迥异的亲子关系、社会和教学环境等因素触发不同的教育问题。

这也给了影视创作者丰富的灵感去开拓现实主义题材,早年也的确交出过《虎妈猫爸》《小别离》等佳作,但随着同类题材被大量开采,红利天花板将至。尤其最近又有一批诸如《学区房》等教育剧加入红海,大众审美疲劳下,增量市场亟需开发。

教育剧的创作特征

在现实主义题材成为影视剧创作主流趋势下,教育成为了家庭剧的一个重要分支,这类与百姓生活紧密勾连的议题,具有普世价值且极易引发共情,也是引爆舆情的催化剂,更是爆款剧的培养皿。

孩子几乎是每个中国家庭的掌上明珠,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待加注在Ta们身上,关于家庭伦理、代际冲突、亲子关系的一场场大戏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国产教育题材剧发展至今,不论何种年龄段的孩子,家长的焦虑都会溢出屏幕。为了把孩子送到金字塔顶端,家长们往往使出浑身解数,不乏令人窒息的操作。

梳理近年已播的教育剧可以窥见其类型特征。首先,教育剧都会选择升学这一关键时期大做文章。因为孩子身份的转变意味教育节点的到来,代表着孩子能否打开上升通道,在每条起跑线上高人一等,为将来的人生铺好路。

于是,以幼升小为表达切口的《陪你一起长大》《虎妈猫爸》、小升初的《小舍得》、初升高的《小别离》、聚焦高考的《小欢喜》《少年派》,各类教育剧纷至沓来。

而且,受限于审查等原因,目前教育剧构建的剧情大都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

值得一提的是,聚焦留学的教育剧也在缝隙中生长起来,如《陪读妈妈》《带着爸爸去留学》,但由于海外与本土的故事背景的割裂感,这类剧通常反响平平。

其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育难题也各异,这也导致家长的焦虑点有别。但有趣的是,目前大部分教育剧对男女主角的设定都选择了“虎妈猫爸”的配置,即:妈妈对孩子管教严厉,爸爸对孩子相对宽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

比如《小舍得》田雨岚在家庭聚餐时让儿子背圆周率、测试水果英文单词,丈夫颜鹏则在一旁打圆场。《小欢喜》童文洁为了儿子成绩经常碎碎念、变得暴躁不堪,丈夫方圆则冲出来缓和气氛,更注重儿子的身心健康。

大部分教育剧中的女主角除了严母身份,还是个事业有成的女强人。所以,女性职场与生活的平衡、女强男弱的夫妻关系、一触即发的代际矛盾等诸多社会议题都能囊括其中,全方位戳中观众的痛点。

但需要警惕的是,几乎在每场家庭大战中,一方面输出“哲理金句”的母亲变成了贩卖焦虑的机器,扑面而来的妈味加固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在孩子教育中“缺位”或“失声”的父亲,看似退居到父权制背后放下对孩子的掌控欲,但实则采取的扮演老好人的迂回战术却是在“孩子理应归妈妈管”的传统观念下的失职体现。

这种家长组合设定,已有陷入趋同脸谱化的趋势,而且对社会性别色彩有了较明显的倾向,也无形中会加剧现实中男女性别的冲突。

此外,早期教育剧如《虎妈猫爸》侧重一个家庭为叙事样本,但现在的教育剧开始注重打造人物群像,每部剧里至少会设定三到四组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并让其产生交集来编织人物关系网。比如《小舍得》把南俪、田雨岚设定为“姐妹”,《小欢喜》的宋倩是童文洁的闺蜜。

教育剧试图传递的价值观,大都是家长在跟孩子因为学习产生摩擦的过程中,双方逐渐完成了自我和解与成长,最后以“家和万事兴”的圆满结局落下帷幕。

同质化下,出路何在?

在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位运转的轮回制里,孩子教育是一个具有永恒普世价值的社会话题。换言之,以此为创作核心的教育剧永远都会有市场需求。该剧种包含的家庭伦理、代际关系、价值观冲突,会被每个创作阶段当下的教育政策和社会大环境影响。因此,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剧,与时俱进是获得观众共情的前提。

比如,随着二胎政策全面推行,这个话题也被融入到家庭教育剧中。《陪你一起长大》里何景华与蒋博组成了二胎家庭,《小舍得》里田雨岚被婆婆催生二胎。再如,《小舍得》铺陈的米桃那条故事线,是为了反映在部分一线城市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享受一定的入学便利。

实际上,育儿焦虑跟社会阶层紧密挂钩。有数据显示,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和富人家庭的育儿焦虑是最大的。但囿于后者基数不大,所以中产家庭成为教育剧主要的观察样本与创作对象。这从诸多教育剧里主人公的职业身份可以窥见一二。

《陪你一起长大》的苏醒、顾家伟均为职场精英人士,《小舍得》的南俪是叱咤职场的女强人、颜鹏是富二代,《小别离》的童文洁是职场高管、张亮忠是暴发户。

相对优渥的经济条件让这类贴上家长标签的中产人群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要么出于虚荣心作祟攀比孩子成绩,要么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孩子变成了被家长掌控的工具人。

尽管现实中教育部门采取了取消学区房、私立摇号等政策以期家长摆脱老鹰式养娃的策略,但在教育题材的影视剧里,这些仍旧是渲染情绪、制造焦虑话题的重点,鸡娃层出不穷。

教育剧不止折射出人类物竞天择的进化史,也映射出中国问题家庭的模式: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缺席的父亲,和有问题的孩子。然后围绕这些成员衍生的各种故事,成了教育剧的最大看点,也是舆情制造机。

然而,近年来教育剧扎堆导致同质化,消耗了观众的观看热情,也折损了该剧种的好口碑。当下,教育剧内卷的信号愈发强烈,打破僵局迫在眉睫。

需要正视的是,受困于外界枷锁,本土难以创作出像韩剧《天空之城》这样直击天价补课等社会现象,又或者像泰剧《天才枪手》这类打击考试作弊的犀利剧作。

而国产教育剧却又要保证一定的真实度,所以在家庭大背景下插入教育话题的泛教育题材剧相对保险,而且与伦理相关的故事能戳中大众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目前大部分国产教育剧都是按照家庭+教育的组合拳来做的,但或许还有可以突破和改善之处。

首先,对中国伦理需要有接地气的深度思考。影视剧对伦理的探讨要以构建人物关系网为依托,精彩的人物关系图谱有助于挖掘伦理层面的纵横维度,营造让人共情的氛围感。

对出现在教育剧里的家庭变故、亲子矛盾、师生冲突等常规套路,要赋予逻辑自洽的新意,把人物置于伦理场域中自然“生长”,切忌为强行拔高主题而设计各种巧合事件。

其次,要通过观照剧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实现对观众的心灵抚慰。教育剧如同一面镜像,角色的境遇与情绪既是与观众交流的桥梁,也承担着揽镜自照的反思作用。剧中家长、孩子、老师这三方主体的相处之道,对屏幕外的观众具有对照意义和参考价值。

最后,要与时俱进深入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包罗万象。一方面,要挖掘学区房、补习班、升学率等与教育相关的热点词汇背后的社会意义,切忌按照热搜模式简单拼贴;另一方面,融入女性困境、婚姻经济学等各种社会公共议题,将其与孩子教育接驳和发散,跳出家庭的框架,从社会人的视角去升华剧作的现实主义。

其实,教育剧的立足之本无非挖掘新焦点、塑造新人物、编织新故事。创作者唯有摒弃旧套路,基于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认知与反思来创新,方可找到教育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1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