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六国童年,探究教育内卷,父母之爱子,则

公益中科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42256_0.shtml

教育,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焦虑的话题,无数家庭穷尽所有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去,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成为成功人士,或者逆天改命。

例如《小舍得》中的三个家庭:

图片来源:来自于《小舍得》剧照

夏欢欢的家庭:佛系教育,不屑于“鸡娃”,尊重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快乐就行。

颜子悠家庭:分数至上,高压监管,让人窒息,他的妈妈和《小别离》中的单亲妈妈宋倩如出一辙,都是为了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伤害。

米桃的家庭:典型的穷人家的孩子,父母想让孩子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

还有哪些疫情时期反复接回来的小留学生,无一不在证明着,不管你身处哪个阶层,原生家庭是啥样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活得更好。

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从不同社会的文化,历史出发,去对教育作一个深刻的思考,它的导演和主持人都是周轶君,是常年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也是两名孩子的母亲。

图片来源:纪录片剧照

这部纪录片,并不能反映任何一个国家儿童教育的真实情况,但是导演兼主持人周轶君会通过访问和体验的形式,解答心中对于“教育”的困惑,同时让很多人开始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

就像春晚相声《如此家长》中讲的,我们不可能直接拿着教育专家的东西,直接用到自家家庭去,家长要做到平静内心,对教育有沉淀和吸收的理性思考,将其内化到你的内心,才能得以实施。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截图

抛开这些不讲,豆瓣评分9.0,就值得我们这帮被内卷严重的家长一看,集思广益,开阔自己的思路,给教育更多的选择。

第一集:日本的集体教育,从小做起。

第一个幼儿园:

美好的一天从晨练开始,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生命的苏醒。

剑道课上冥想,静坐,靠喊表达自我的情绪和意识。

吃午饭的时候,要保持自我意识,保护自己的食物。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第二个幼儿园:

教育藏在设计幼儿园的细节里,比如因为孩子爱画圆,所以幼儿园是圆形的。

草坪不是完整的,会出现突兀的一块,用来耕作,给孩子制造麻烦,让孩子去思考。

室外水龙头下面故意放置了,水滴上去就会飞溅的石块,提醒孩子及时关水龙头,节约用水。

教室的门有突起,需要孩子折回二次关闭,让他们从小懂得,不要轻易给别人添麻烦。

图片来源:纪录片剧照

集体教育核心理念:

承认每个人的差异,创造出能够包容差异的氛围和回响,让孩子们养成,走上社会之后依然适用的社会规范意识。尊重身边的伙伴,强调大家在一起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或者大家一起为了某一个人去努力,去意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够坚持努力的原因,正是因为身边有这些伙伴的存在。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感泪疗法:日本尊崇时刻为他人着想,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在幼儿园就被告知不能哭,就算家人去世也不能随便哭,为了排解人们压抑的情绪,感泪疗法师会在固定的时间,地点,放映催人泪下的片子,把压抑的人们组织起来,集体哭。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校园霸凌: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学习好的,擅长体育的孩子,受欢迎的孩子,以及擅长与人沟通的孩子们,会去营造一个受欢迎和认可的团体,逐渐形成一种类似于金字塔分布的一种身份制度,在一个班级中,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泾渭分明,继而发展成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霸凌行为。

第二集:芬兰,教孩子做个普通人,快快乐乐无压力。

三年级的老师劳拉是现象教学的老师,讲课的时候,会确定一个教学主题,然后从艺术,数学,生物知识,芬兰语言学,等涉及到的任何学科,跨科学的串讲知识,用来拓展孩子阅读和写作,目的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很多知识,然后将学到的知识再应用到生活中。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芬兰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教师的培训,会培养教师针对每一个孩子精心设计教育,可以去大学,可以去职业学校边学边工作。

他们崇尚积极教育,就算孩子们不擅长数学或者科学,也不擅长艺术,但他们依然能发现孩子的力量,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或者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同情心,爱等。

他们没有竞争,孩子不会考试,只需要学会,如何自己学习,如何搭档学习,以及在面对任务时的责任感;老师不用为了升职写报告,每到一个阶段,所有人都会加薪。

他们会告诉孩子:

画画,是表达自己的方式,无论画的好坏,画就对了。

未来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请永远保持自己的好奇心,

如果有人问你在芬兰那个学校最好,最近的就是最好的。贫富差距不会影响教育质量,所有的学校都是一样的。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在森林学校中,学校就在森林中,没有围墙,他们会教孩子像猴子一样爬树,跟神农尝百草一样去望(看样子、看颜色)、闻(味道)、问(知识拓展)、切(用途,怎么保护等)植物,目的培养孩子与自然的关系,让他们学会爱惜,保护自然,顺便学会野外生存技能。

白手起家的富爸爸,会让自己十四五岁的儿子去送报纸,去打工,等孩子抱怨的时候,会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做,从小培养孩子的常识和创意,不标签,不贬低,如果教育出了问题,不会是孩子的错,而是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第三集:印度教育,“云中学校”

在印度的街头,采访了旅居印度7年的记者,尤芷薇,参观了“云中学校”和印度国际学校,拜访了“废物变玩具”的倡导者阿尔温德·库布塔(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读库了解一下他哦),以及印度纳兰达领导力学院主管伊卡维亚·辛。

尤芷薇告诉我们:

印度人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学术中,都喜欢Jugaad,也就是替代方案,生活中找个铁桶戳好几个洞挂在水管下面代替莲蓬头,类似的事司空见惯(还是因为穷啊,能用原版,谁想Jugaad);学术上对某些事,有些想法就去做,做不下去了,就找替代方案,从来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采取行动,他们会在过程中去完善它。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印度人擅长管理不确定的事情,擅长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印度人从不羞于表达意见,他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应该被听到,不同意可以互相辩论,直到找到两人都认可的答案为止,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为了帮他们找到答案,而不仅仅是训练他们。

云中学校和印度国际学校,让孩子们在网上自学知识,和组织小组讨论网上学习到的知识,他们认为古人的学富五车,现在上网随随便便一搜都是五车的数倍知识量,所以他们不抵制电子产品,而是会帮助孩子们学会正确的使用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同时会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节,不沉迷于电子产品。(此处,更多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眼睛怎么办呢,相信此刻的你,内心也有这样的问号吧?然而纪录片中并没有给我们答案。)

印度有研究表明,互联网刺激大脑的不同区域,而阅读会促进长期记忆,所以他们认为两种媒介(书本阅读和互联网)都提供时,孩子们都会有最好的表现。

印度纳兰达领导力学院主管伊卡维亚·辛对家庭教育的看法:

父子俩心平气和的平等交流。

图片来源:自制思维导图

我宁愿留给你最好的教育,而不是在某处给我留下房产。

第四集:英国的教育-贵族的养成

参观了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公学,第一重要的不是礼节,而是是体育,是精神面貌。

英国推行的是快乐教育和心理健康,以及教学的标准并行,他有很多的课外活动,例如马术、戏剧、诗歌朗诵,慈善会,这些都是课内活动的延伸或拓展,主要培养孩子们的自信,社交、沟通、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关于慈善,纪录片导演的新闻课老师,资深新闻编辑马丁,就是一个大慈善家,他在印度和阿富汗帮助建设学校,他认为:慈善行为不是必须的,但是慈善意识要一直有,先让自己活下来,在保证自己家庭生活的前提下,要有意识的去考虑,我还能做什么事,来回馈社会。

在教室里,老师会设置主题课堂,让孩子们互相交流,小组讨论自闭症、帮助残疾人等话题,为孩子们提供当众发言的机会,以使孩子们走入社会时,能够在人群面前完整、自信的表达自己。

会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这个舒适圈,去难民营,去更大的世界看看,举办很多的慈善活动,不仅只是为了捐钱,更多的是让孩子知道这些社区之间的连接,考虑自己能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鼓励孩子们建立对自己的期望,培养孩子们有意识的全面参与社会,而不是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参观了,英国开设的中文课堂,闭关锁国不可取,教学相长,才能给教育更多的可能。

英国父母抵达卓越教育之路的秘诀:

训练孩子们提问和思考的能力,我们问,孩子回答,反过来孩子问,我们答。

了解我们的孩子,确保我们给孩子选择的学校,是真的适合我们的孩子,且能够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第五集:以色列,犹太人的教育密码

创业是常态,是和上学一起进行的。

全民皆兵,服兵役期间,学习如何和朋友相处,如何管理项目。

思维训练,在不同的物体之间建立联系的能力,以及在人生的不同选择之间建立联系。

图片来源:纪录片剧照

十五六岁的孩子眼中的教育:教育应该告诉孩子们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孩子们要制止这些问题,孩子们应该思考解决方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自称为孩子的孩子,看起来很成熟,因为他们很自信,他们认为自己一定会成长为一群,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确决定的人。

以色列文化并不把失败视为结局,要让学生明白,错误不是世界末日,我们可以享受这种态度,第一次没成功,没关系,每个人都需要知道如何应对失败,每个人不会总是成功的。

例如

以色列的英雄是:失败了很多次,依然敢再去尝试的人,他们不会被失败的经历去定义,不会因为失败的结果,而否定他们曾经的努力。

教育小丑:以色列认为,失败就失败了吧,没啥特别的,失败之后,现在要怎么做,才是重点,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再继续尝试,继续向前。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以色列的妈妈,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成才,但是她们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是可能没有成为传统中的成功,只要成为他自己就是可以的。

以色列父母的责任是,让孩子拥有管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告诉他每个小时应该做什么,我想让他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生物。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以色列父母认为,快乐不是没有压力,而是在压力中寻找快乐,我们要让孩子保持个性,自信,包容再次尝试的勇气,给孩子更多对事物的掌控权,要求学会自制力,自己对自己负责。

以色列的父母期望和孩子之间,彼此诚实,可以更好的、更快的找到解决方案,话术包装可以有,但是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更重要。

第六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藏

对于这一集,我是比较失望的,没有涉及到中国教育本质,只是简单的罗列了学诗,学画,练毛笔字,等国学教育,笼统的告诉大家,中国最好的教育就是传统,我们需要回本溯源,重新认知,更需要理性,不断地追问与探索,把它中国传统文化带入更广阔,更开源的世界。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不过,通识教育还是不错的亮点。

通识教育就是,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一个主题式的连接,将知识打通,然后传输给孩子,比如学到了和风筝相关的主题,脑子里就自动归类跟风筝相关的任何相关的信息,就算关联点非常弱,也可以归纳进来,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输送给孩子,就好比芬兰人的现象教学法。

在影片的最后,贴了很多网友的鸡汤:

图片来源:自制思维导图

至此,《他乡的童年》记录片按下了暂停键。

不论是日本的教育(集体教育、体态教育),芬兰的教育(现象教学,积极教育法、森林教学),印度的教育(Jugaad、云中教学),英国的教育(快乐心理教学、兴趣爱好教学),以色列的教育(创业和上学并行,再次尝试失败的勇气教育,家庭教育),还是中国的教育(国学教育、通识教育),都让人印象深刻。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六国的共识:运动。

日本的身体教育中,每天早上的晨练,武士课程是运动;芬兰的森林教学法中,野外生存,室外运动,是运动;印度就别提了,变废为宝的活动,在混乱中活着就是在运动;英国的马术,做一个体魄强健的人,也是运动的体现;以色列,全民皆兵,不运动都不行;中国,提到了健行,以步行运动为主要诉求的活动,这不是运动还能是什么!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这让我想到了我之前读的一本书《运动改造大脑》。

这本书中告诉我们:

孕妇每天坚持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会让肚子里的孩子更聪明。

神经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坚持六个月,就能重塑脑部的关键区域,让大脑变得更年轻。

运动让我们的大脑在生理上改善,依靠人的本能,让自信的感觉从身体内激发出来。

约翰·瑞迪告诉我们,运动使人聪明,不是因为你没精力去运动,而是不运动导致没精力,缺乏运动的我们,正在让大脑发生着实质性的萎缩。

图片来源:豆瓣评分截图

运动为什么使人聪明?

空手道,滑板,体操,攀岩,以及有氧运动等,这些稍微复杂的运动,需要你全身贯注的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专注,才能保护好自己,长此以往,就锻炼了我们的专注力。

在运动过程中,会为我们创造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给我们的大脑提供营养的物质),BDNF能够促进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活跃,当这种连接和活跃更强了,我们的大脑也就更厉害。

德国的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人们在运动后学习词汇的速度,比运动之前提高了20%。

所以,别再说什么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了,运动才是最好的健脑丸。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年全国29名高考状元中,有24名表示平时喜欢运动。

校园剧中,那个真正学霸的体育成绩是弱的,大多数都是样样全能,至少会打篮球。

现实生活中,幼儿在去体检的时候,保健医生都会问,有没有晒太阳,刚会走路的时候,就会问,室外活动几小时啊,等。

北京国际幼儿园崇尚自然教学,上午,下午都会安排一小时的室外教学活动,平衡车,老鹰抓小鸡,健行等。

而孩子的本性,就是要出去玩,就算他们不知道运动让自己更聪明,但是他们潜意识再帮自己争取,期望自己变得更聪明。

这些大大小小的案例,都在告诉我们,运动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乃至在我们整个人生中也是很重要的,其实很多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而且都在做了,比如游乐场爬虾爬上的幼儿,小区中骑车、跳绳、打乒乓的儿童、公园里打球,跑步的大孩子,都在积极努力的,证实运动让孩子更聪明这个事实。

图片来源:纪录片截图

《他乡的童年》告诉我们,每个国家的孩子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在教育课程设置上侧重点不尽相同,但是每个孩子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都是一样的,虽然教育没有秘诀,但是作为父母,还是有很多可以做,比如花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花时间去看各种各样的书,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寻求启发,开阔思路,给教育更多的选择。

如果还是不知道怎么做,需要时间去沉淀,和吸收教育经验,那么就先动起来,带着孩子逛公园,听鸟叫,闻花香,顺便踢个球。

作者:Ivan妈妈谈家教,有一个2岁9个月的男宝,期望在未来的道路上阅读更多的教育类书籍,观看更多的教育类纪录片,实践更多的教育理念,在教育的道路上集思广益,寻求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被焦虑裹挟,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