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孤独是人生的奢侈品蕴藏巨大的精神力量
孤独时,我们才会真正和自己对话,“孤独”不是寂寞,孤独是自我思想丰富的独处,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生活丰富的享受,一种从容自得的生活方式、悠然而娴静,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孤独蕴藏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他,享受他,你就可以脱胎换骨,今天我们一起来解读,复旦名师陈果的《好的孤独》。
陈果,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基督教哲学博士、年6月至今,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工作。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在北区研究生公寓和复旦bbS有很高人气,荣获酋长雅号!
这是一个本可以靠美貌走天下的女子,偏偏是靠才华来吃饭,在学生中拥有极高人气,被称为“麻辣教师”,她的课也被学生评为“我最喜爱的复旦课程”
年,一个关于“孤独与寂寞”的课堂视频突然在网上穿红,一周内播放超过万次,《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疯狂推荐。她的付费音频课程一个月内点击破百万,从此一个低调的复旦女博士,成了CCTV《开讲啦》座上宾。成了主持人撒贝宁口中的:“带给我们年轻人一种难得的能量。”
10年前,她在复旦校园内陈果是作为一位美女出名的。从复旦北区的研究生公寓到哲学系的教室,经常能看到一个收腰包臀,小西装,细高跟,标准T台猫步,摇曳多姿的模特美女,因为传说中她当时是兼职的模特。现在复旦园从邯郸路到江湾城,身材、气质能跟当年的陈果相当的美女也不多。
你说,复旦的钱文忠教授到百家讲坛,讲三字经,火了,那是国学热,有群众基础。谢百三教授讲金融证券,火了,那是教你赚钱,火的有道理!
你说,一个教思想品德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从中学到大学都是逃课率最高的课程,也火了,而且火的一发不可收拾,有人说她的思想,像一股清流,抚慰着干枯的沙漠,听陈果讲孤独和寂寞,网友直呼“一语惊醒梦中人”,有人爱上的是她的口才,有人爱上的是她的思想。对于一门“老师不想讲,学生不想听”的政治课,陈果却把它上成了复旦大学的“明星课程”。平日里课堂上座无虚席,还经常有校外听众专程赶来,站在教室后面安静地听讲。
这本《好的孤独》也成了当下年轻人视为生活哲学教材,砥砺前行。刚上市后就占据了各大销售排行榜单,一个月内加印了三次。
书里的很多东西是日常生活当中大家会遇到的困惑。比如说对于死亡的看法,对于孤独的看法,对于朋友的看法,什么叫真诚,让我们产生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比较契合时代的生活,当然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与众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陈果关于孤独和朋友的思想。
一、孤独不是孤单寂寞,是自然界最古老的真相,是思想丰富者的独处,是儒家修身的境界。
作者孤独不是孤单寂寞,而是一层心境,不是离群索居,而是有独立思想的独处。不是寻找一个偏僻的角落隐居。而是自我心灵的诗意栖居,环境对孤独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孤独可以是闹市中深山,心无旁骛,独处在丰富饱满的思想中,自由的流浪。
孤独不是人类刻意的自我培养、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而是自然最古老的真相,是万物最原始的本来面目。人在离开母体之后,一直是孤独的,我们的皮肤隔开了我们与外界,我们孤单地蜷缩在自我的皮囊之中。真理是孤独的,正因为如此,能与之亲近的人永远只是极少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热闹的地球是孤独的,在广袤的宇宙中,它不过是一个孤独的蓝色的小点,淹没在无边的静默之中。
这就是说孤独有两种状态,首先是一个人的独处,是一个空间物理概念,二是独处时,心里是丰富的,有思想的。这里一个人的独处,可以一个房间里一个人,也可以是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个,心无旁骛,孤独的思想是超越空间的存在,作者认为孤独类似,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慎独”。
小时候,家中挂一幅书法,上书“慎独”,父亲说,慎独是一种思想品德,是儒家修身的最高境界,“君子必慎其独”。梁漱溟先生认为“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一个人在独处时,更能锻炼人,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
“慎独”作为儒家修养境界,就是强调一个人独处时、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而肆意妄行。
明代有个官员名叫曹鼎,任泰和典史,相当于现在的警察,有一次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途遥远,夜宿在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来引诱他。曹鼎为提醒自己抵住诱惑,写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提醒自己不要失控。过了一会儿,他想,在这荒郊野外,送到嘴边的“肉”吃了谁能知晓。于是他把纸撕了下来,欲破门而入。立在门口,又感到不妥,这是因私欲而废公法的行为,不能做,退回来又把“曹鼎不可”四个字贴上。再过一会儿,他歧念又生,他想,她是犯人,我做了坏事她也不敢说,于是又把纸撕了下来。可是刚要进门的时候,良知告诉他:这样不行,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又把纸贴了上去。就这样贴了撕,撕了贴,折腾了一晚上,最后,曹鼎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由此可见慎独是很难的,其思想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同盗贼兵刃相见。
清雍正年间有位官员叫,叶存仁,为官三十余载,两袖清风,离职前夜,下属们深夜前来送礼,大家知道叶大人平素两袖清风,不收礼物,不能坏了叶大人的名声,所以选在夜深人静时前来送礼,用心可谓良苦。叶大人十分感慨:“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后将礼品全部退回。
慎独,不易,当然,关于”慎独”的解释,主流解释是要在独处没人监督的情况下约束好自己。但是根据《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则是说君子要想保持中庸之道就必须多听取各方声音,多考虑实际情况,注意细节,不错过任何信息,千万不能瞎决断,独断独行。这个“慎独”含有不要独断,和独自相处两层含义。
德国的民众也始终保持着一种“慎独”精神,这从保护森林的细小举动就能看出来。按照德国法规,挖一棵成材的林木,必须在树木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尤其禁止成片采伐。还规定,每采砍一棵大树,必须在原地种植一株树苗,从而确保森林良性循环,永远郁郁葱葱。即使在战争期间那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尽管没人守卫森林,德国民众仍一如既往地遵循原来的做法,按部就班地伐老树种幼苗……,去年,我从巴黎开车去斯图加特,进入德国境内,没有看到国界线,但是很快就感觉到不一样,树木多,鸟窝多。
孤独是有思想的独处,如果没有思想就是寂寞,孤独和中国传统的“慎独”一脉相传。
周文王因为坐牢的孤独而写成《周易》;孔子是在贫困的孤独下写的《春秋》;屈原是因为被流放的孤独而写了《离骚》,孙子因为膝盖骨被庞涓挖了,行动的孤独,写成《孙子兵法》古今中外的文人志士,在丰富思想的精神支持下,创造出日常难以创造的成绩。
彼得梅尔的孤独是《普罗旺斯的一年》,雅致而幽默,是隐居乡野的闲情逸趣和悠然自在,一种豁然安宁的生活态度,一种文学的成就。
毕加索的孤独是蓝色的自画像,忧郁的眼神,消瘦的人物、孤独的画笔,从浅蓝、粉蓝,湛蓝、深蓝走进的蓝色时期!是安装工盖内克旧皮箱内的幅传世精品,艺术隗宝。
诗人海子的孤独是:“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是理想和爱情的失落。
杜甫的孤独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辛弃疾的孤独是: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孤独时,我们才会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孤独不是孤单寂寞,是自得其乐的独处,是心灵成长的空间,一个小女孩在嘈杂的房间的一角静静地折纸、画画、凝视着鱼缸中的小鱼,心无杂念,旁若无人,那是一份心境和平,心灵成长的过程。而“寂寞”是无所事事的空虚,孤单,做什么都静不下心来,也打不起精神,不快乐;翻了一圈通讯录,几百个名字里却找不到一个真正想说话的人;电视频道换了又换,却都显得那么枯燥乏味;那是心灵缺乏成长营养的沮丧。
“孤独”是由内心的丰富性而带来的对独处的享受,而“寂寞”是由自我内心的荒凉、思想的贫乏而引起的对独处的恐慌,“寂寞”是一种病,源于心灵的饥饿、精神的营养不良,它需要用人群与喧闹来治疗,像病人一样需要身边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来送往来遗忘内心的狂躁不安。
相对于孤独的思想丰富而言,丧失思想,随波追流的群体是贫瘠的,盲从的心灵,年9月15日,西安反日游行现场,蔡洋手持摩托车车锁,疯狂打砸路过的日产丰田轿车,击打驾驶日产丰田轿车的车主李建利,致李建利头部重伤,身体残疾,事后、西安市莲湖区人民法院判处蔡洋有期徒刑九年,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人民币25万多元。案件中,蔡洋和李建利互不相识,无冤无仇,但是在疯狂的群体事件中,使得平时一贯奉公守法的蔡洋,丧失了理智,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最终走向犯罪,这是贫瘠心灵,没有目的的肆意妄为。
相对孤独的谨慎,周到,理性,群体则很容易丧失个性,被非理性的暴力,武断思想传染,群体做什么事都不经过大脑。它会从感情的这一头滑到另一头,永远受当时的激情所支配。它就像是狂风吹起的树叶,到处乱飞,最后又落到地上。没有真理,也没有规律,随时变化。
寂寞的个人进入群体之后容易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意志的传染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这点在以非法私利为行为动机的犯罪群团体中有,在“为信仰而战”的革命团体同样存在。在不同种族、不同传统、不同制度下都有发生,为此,法国作家居斯塔.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有详细的分析,包括法国大革命中的各种无序的群体事件,表现出来的是人性迷茫的失控,同样的事件也发生在中国的文革中,本来“温良恭谦让”的学生,忽然间变成了“打砸抢”的暴徒,斗老师,斗同学,斗领导……
因此,寻找孤独,拥抱孤独,是寻求真理,拥有思想的捷径,这契合和中国古代强调“慎独”精神,作者认为孤独也是当代人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有思想的孤独者其乐无穷,一个真正的孤独者是最丰富有趣的人,是享受孤独,孤独者并非因为无可奈何、百无聊赖而不得不独处。他的孤独是他自行选择的消遣方式。一个独处时优游度日的人,他自成世界,他的心智犹如一个开掘不尽、取之不完的宝藏,提供给他源源不绝的精神资源、生命营养,现代人喜欢去西藏旅游,喜欢禅修,很多认为那是佛教徒,信佛的人干的事,其实不然,那是寻找孤独,让思想在孤独中丰富,史玉柱在低潮时去西藏,王石去西藏,王菲去西藏,他们是在去西藏的孤独中,丰富自己的思想!
有一个小朋友,为了写一篇关于喇叭花的日记,她孤独的守候在一朵喇叭花旁边,等待着她悄然开放,在她的日记里,你读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我守护着喇叭花的成长,而爸爸妈妈也以同样的专心守护着我的成长……”,那一刻,我们看到的是在孤独守护下,一朵娇嫩心灵的悄然绽放。如果没有在喇叭花前孤独的守候,很难写出专心守护成长的词语。
一个甘于孤独的人必定热爱思想,因为思想能让孤独变得充满乐趣、充满创意、散发出诗情画意。
哲学家帕斯卡说:“人只是宇宙中的一颗微粒,可人的头脑却能思考整片宇宙。”独处是读书的最佳时光,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和作者的精神产生共振,黑暗的夜晚,有时会被作者的一句话而被瞬间照亮。
孤独使思想的流淌更为畅通。我们暂别了生活的人流,却结识了心灵的知己。有时,独处使我们不知不觉滑入一种近似发呆的停滞状态。我们倚着树,久久凝望着远处天际的云,渐渐地,我成了云,云成了我,那一刻,我消失了,世界也消失了,借用庄子的语言,我是在天地之间“羽化”,与天地融为一体。
当然,孤独也不排斥社交,社交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生活需要的,思想需要的东西,比如人脉、人气、机会、友谊、爱情……这些都是有价值的。但是,社交能够收获发自内心的赤诚,金钱无力收买的思想,也同样会收获带着面具的虚伪和狡诈。因此人与人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这不是一种忸怩作态,是一种孤独的理性;为了更清晰更全面地领略对方的美,为了在与对方亲密交往的过程中不丢失原有的尊重与敬意。
适度的距离不仅产生孤独,同样或产生思想,作者说她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对祖国的感情有了新的体验,是距离让孤独多一份价值,我也深有体会,女儿在国内读书时,学校的政治课上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的,但是从来听不到女儿在家的爱国言行,可以当女儿国海外留学5年回来后,当我在批评政府的不作为,不公平、贪污腐败,制度不合理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女儿的种种爱国的语言,横空出世了,什么自由,什么民主,什么政府作为与公民素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中国发展过程中现象分析等等,讲的绝对比政治课老师的丰富,而且立场坚定,有分析,有案例,我搞不明白,难道国外的大学在教中国的思想品德?后来想到了,这是孤独的力量,远在国外,好山好水好无聊,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份宁静的孤独,也许真是这份孤独,形成女儿独立的思维方式,形成她的爱国思想,距离产生孤独,孤独产生了思想。
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孤独也是开启人生思想的一扇门,我们拥抱孤独,也许会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
二、朋友是“无用”的。
朋友是什么?是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是及时雨,雪中炭?是相互欣赏的高山流水觅知音?朋友是把你看透了,依然不离不弃的守候?是口渴时的矿泉水?是饿了时候的蛋炒饭?有困难找朋友,朋友是实用的?
作者认为上面都不是朋友的真正的含义,她认为,朋友是“无用”的,这一次看到这个观点,我也是在手机上看到的小视频,当时看完了,马上就转发了,不知道是在心底认可作者的思想,还是认可作者看问题的方法,反正感觉有道理,就转发了,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陈果关于朋友的小视频
作者认为朋友是“无用”的。我们之所以交朋友、之所以需要朋友、之所以爱我们的朋友,不是因为他们“有用”,不是为了“利用”,不是为了找一个安全的情绪宣泄渠道,不是为了索取安慰,不是为了陪衬自己的优越,不是为了多一个“帮手”或“同谋”,而是为了奉献我们的爱与关怀,为了与之分享心灵的丰富和生活的美好,我们在孤独中产生了很多的思想需要和朋友分享,需要那种相互理解所带来的默契,“不时常想起,却无处不在”的空气般的同在感和信赖感。与朋友在一起,我们不期待得到任何东西,仅那份彼此无需设防的内心松弛、不刻意的流畅自如,已然使我们心满意足。我的一个同性朋友是这样描述朋友之间的心领神会的,“执手相看无语,却心事了然”,确实如此,她一句不经意的“我还不知道你吗”常能让我心生感动、备感幸运——你知道我,正如我知道你知道我,无需太多解释,因为你懂。即所谓,把你看透了,依然喜欢你。
作者认为友情与爱情十分相似,纯洁、美丽、近乎神圣,那是一种建立在心心相印基础上的情感关系,你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个人原因而使自己的soulmate(灵魂伴侣)承担太多现实的功利之用,因为你爱你的朋友,爱他所以不愿轻易增添他的烦恼,也不希望你们质朴的友情因为掺入了任何非友情的因素而变得复杂纠结。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更愿意让朋友就这样无用着、闲置着,也不舍得将这清水搅浑。
有时,因为这清水太明澈见底,竟会给不知情的旁人造成一种幻象,以为“无水”,以为这两人不是朋友,就像一块明净透亮的大玻璃常常使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而眼睁睁地一头撞上去。我们并不常谈及我们的朋友,也不在外人面前炫耀我们深情厚谊的友爱,我们甚至并不与朋友本人频繁地见面、时时沟通,以至于有很多人或许都不知道我们与朋友之间有着日久年深的交情,但即使再长时间不见,一旦相逢交流,仍一如既往的默契,仿佛从未分开过。朋友即是soulmate,也就是在灵魂中相连,是精神的一体共生。在友情中,我们担当的不是彼此的琐事,而是对方的灵魂。
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他不符合实用性的标准,却使生命华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拥有朋友本身已然是一种幸福。
复旦人都知道复旦精神是“自由而无用”,复旦人俗称是民间的校训,因为复旦的官方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记得上次有位仁兄问我,你看那么多的说有什么用,我随口说出了,自由而无用,感觉这个回答是最合适的,在上海复旦和交大这两所大学就是一对朋友,交大的同学说复旦的学生就是躺在阳光下草坪上睡觉和看书的人,也许在这样一个经济化的世界里,有一点格格不入,但是也许正是这样的精神才可以感染人心,一个人可以为了梦想和情怀而做出选择,作为一个人,要受到尊重和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复旦人。作为复旦毕业留校任教的陈果来讲,她这种朋友是无用的思想,就是来源复旦,多年沉浸在复旦的人文精神中,她已经成了复旦精神的一个窗口。
如果讲孤独是一个人的独处,那么朋友就是,两个人的“独处”,“朋友”带来的不是热闹的人气,用来驱散寂寞,相反,友情如健康而宁谧的空气,让彼此在其中感受到的是共同“独处”的乐趣,甚至超出了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欢乐。换言之,朋友成全了我更好地领受孤独。比如,几个朋友,在一个屋子里,一人占一个角落、一盏台灯、一本书、一个喝水的杯子,不说话,各自陶醉在书里的人情世界中,偶尔抬头,偶然对视,却不必投之以笑容,也无需准备什么表情。
一个人的独处常常妙不可言,但有时会伴有一丝不安、一点错觉,会出现时空的恍惚感,或是对真实存在的怀疑,就像一个人在山间树林游荡的时间长了,会有种不辨归途的迷糊。而与“知己”一起的“独处”扫除了这样的疑惧,让人更轻松温暖、更安心逍遥,与之相处就如同与自己相处一样自在自然,没有造作,毫不刻意,不必说话,无需交谈。相互的理解和信赖构成了一种宽松而闲适的氛围,在其中,我们安然地共享着生活的韵律,时间化为彼此合拍的心灵节奏——安静却不清冷,共存而无干扰。
“你才是我真正的朋友!”毕加索的这句话是对安装工盖内克讲的,一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一个认为扳手的价值高于一副艺术作品的安装工。
年12月,一个令全世界人震惊的新闻在各大报纸发表了:年逾古稀的法国安装工盖内克将毕加索赠送给他的幅画,全部捐给了法国文物部门,价值1亿多欧元!
有人感到困惑和不解:老人拥有这么多毕加索的画,为什么坐拥金山不享受,要全部捐献给国家呢?
盖内克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毕加索曾对我说,我是他真正的朋友!是朋友,我就不能占有,只能保管。我把这些画捐出来,就是为了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管!”
朋友是无用的,无用而自由,自由的共享朋友的思想,无论贫富贵贱,同样也无需立字为据,道德约束,法律认可,朋友就是心灵的互动,心灵的相容。友情之美是灵魂之美,能够经历时间的磨砺和现实的考验。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在古代被称为知音,那是朋友的典范,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中国古代有很多朋友的故事,管鲍之交的管仲和鲍叔牙,刎颈之交的廉颇与蔺相如。
我们很难给“朋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它不落俗套,所以无以归类。“朋友”本就是最不庸俗的东西,所以它的特征都超然于世俗之外。友情的双方不以友谊相互约束,友情既不是牢笼,也不设立任何禁区,全凭心甘情愿的自觉自律。朋友的交好为的是更大地享受精神的自由而非限制自由,互相帮助对方挖掘天然之自我,竭力呵护彼此的真性情而不强求对方改变、回报或者做出回应,友情需要两人发自内心的善意与关心、尊重与爱护,友情与实用性无关。
朋友即是soulmate,也就是在灵魂中相连,是精神的一体共生。在友情中,我们担当的不是彼此的琐事,而是对方的灵魂。
作者认为,朋友不是实用之物,而是奢侈品。他不符合实用性的标准,却使生命华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拥有朋友本身已然是一种幸福。所以,如果你所谓的“朋友”是可供你想用时用他一下的工具的话,你就没有脱离实用及功利层面。美好的友情与功利无关,功利之心可能会带来生意场上的“伙伴”,却不可能为我们带来那基于我们休戚与共的生命关系。
第三,本书关于人生的其他观点
本书除了对孤独和朋友的诠释外,还讨论了爱情、成熟、真诚、成功、道德、风度、自信、生老病死、好奇心,上进心等诸多问题,观点明确,立意独特而充满禅机。
对众多人生问题的解释,目的就是要帮我们认识“我是谁”,“我是谁”是真正“内在于我们的东西”,我们的心灵、精神、灵魂、人格,别人拿不走它,因为它深深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决定我们的人生,决定我们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只有知道了“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可能知道“我该往何处去”。“我是谁”,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才能揭开谜底,活出自己。而当一个人真正搞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生活就会为他“芝麻开门”,在他面前将会出现那条他一直在寻寻觅觅的通向幸福的道路。这里的“芝麻开门”,平时我们称之为“觉悟”。
关于成功,作者讲了一个路边摊吃豆浆油条一对小夫妻的故事,每天一个炸油条,一个盛豆浆、擦桌子。一来一往之间,两人常常相视一笑。不言不语,却心照不宣,作者认为他们活得多有意思!就是成功!
由于时间的关系书中的观点,就不一一解读,最后用一个老鹰和小鹰的故事结束我们的解读。
一只高大的老鹰为了让翅膀刚刚长硬的小鹰,真正学会展翅飞翔,老鹰将它带到一处悬崖边,刚开始只是用脚爪将它从身边推远,但每一次小鹰都扑腾扑腾退回原地、畏畏缩缩不敢尝试,最后一刻,老鹰挥动它强有力的翅膀,一把将小鹰推出悬崖峭壁,小鹰拼命地在无序的气流中翻腾挣扎,情急无奈之下,它只好展开双翅尝试着恢复自己的平衡。突然,世界一下子豁然开朗,在它的身下呈现的是山峦起伏、一马平川,在它的眼前是无边无际的蓝天白云、万里长空。由此,飞翔变成一种享受,它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历程。
本书的作者从哲学的层面,定义孤独,朋友的概念,颠覆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孤独和朋友的认识,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诠释成功、道德,什么是成熟、生死等人生概念,优美雅致的文字中透露出禅机,富有哲理,有一种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感觉,喜欢的朋友可以找个时间,孤独的看一看,找一个朋友,感悟一下书中的语境和语境之外的禅机,也许你能感受其中的美妙,换一个角度看世界,世界呈现给你的是一种新的感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