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到底哪里好
颜真卿《祭侄文稿》,堪称中国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可以说颜真卿此帖于二王书风之外另辟天地,自成一格,影响了后世诸如杨凝式、宋四家、董其昌、何绍基等著名书家。《祭侄文稿》到底好在哪里?大致有以下四点。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长、秀逸妩媚的风格,变为宽绰、自然疏朗的结体,点画外拓,弧形相向,顾盼呼应,形散而神敛。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在不衫不履的挥写中,生动多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尤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三、渴涩生动的墨法。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笔、浓墨、麻纸)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四、汹涌澎湃的情感。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宋代最有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苏东坡有两句诗,基本上概括出颜真卿书法的特点。
第一句是“鲁公变法出新意”,颜鲁公变法出了新的意趣,就是说他的书法和前代的王羲之和王羲之传下来这种风格有点不一样,变法了,但是变得怎么样?变出了一种新的美就是出新意。
鲁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
第二句是“细筋入骨如秋鹰”,就像秋天的老鹰一样,那么矫健,前面用了细筋入骨。
我们讲的筋骨筋骨,一般来说,骨头上有筋才是活的骨头。如果骨头上筋都没有,肉都没有,那不是枯骨了吗?枯骨不是很有力的,真正有力的是带筋带肉的骨头,是活的,有生命的。
所以苏轼就用这个细筋入骨,就是它既有力还有血有肉还活着,就像秋天的老鹰一样,出去抓兔子抓鸡抓飞鸟都很有力很骄健。冬天来了吗,他快吃不了东西了,趁着秋天赶紧抓。
这两句诗来形容颜真卿是非常到位,非常具体的。颜真卿通过自己的书法实践,开创了一代新风。唐代出了一个颜真卿以后,掀起了一种新的学习书法的风气。
那么它的新风是什么样子的呢?他把笔法更加具体化,简单化。就是说他把王羲之本来比较复杂的那种笔法直接化,扩大化,太极化了。
什么叫太极化?
大家知道太极是个圆形运动,如果说王羲之笔下的圆形的行笔,多少还有点拐弯。那么颜真卿笔下行笔的动作,圆弧形就相对来说比较直接,一下子就是一个圆形运腕拉过来了。
所以如果说唐代的人都是直接学了王羲之,那么唐代以后的人都是通过颜真卿再来学王羲之的。所以陆游也有一句诗说得更明确,他就说“学书当学颜”。
学诗当学陶,学书当学颜;
——陆游《自勉》
陆游是南宋人,南宋的书法家,诗人词人,他就说,宋代时候学书应该学颜。
为什么他要这样公开地说要学颜真卿呢?
因为有两个情况,一是隔了好几个朝代,王羲之的书法相对来说真迹少了一点,传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复制品。
另外是颜真卿变法了,出新意,他把王羲之的笔法具体化简单化扩大化,太极化了,更容易学。
所以宋代以后的人,基本上都是通过颜真卿来学王羲之书法的。
图1《祭侄文稿》
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祭侄稿的书法特点。
01我们讲祭侄稿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势大,就是它的气势很大。
图2汉代画像拓片
我们看图2,图2是什么?是一张汉代画像的拓片。
我们看看那些骑马打仗的人,人和马都是很雄壮,神韵看起来都是非常壮观的。
实际上我们中国的艺术特征里面,这个气势是最重要的。
如果一种艺术体现出来那种类似靡靡之音很小气那种感觉,那种情感,就不是上乘的艺术。
汉代的汉画像拓片就跟陕西咸阳霍去病墓前石雕一样,都是气势雄大,是真正的中国艺术的代表性的美。
图3《祭侄文稿》局部
我们看一看,图3,我们从颜真卿的祭侄稿里面挑出四个字“何图尔父”。看看这四个字,就跟刚才看的汉代的画像拓片一样非常雄壮,非常有力,神采奕奕的。
图4《祭侄文稿》局部
再看图4,图4四个字“方凭积草”,虽然是涂掉了,但是涂掉的笔墨仍然掩盖不住这四个字那种雄壮的气势。仔细看一下,就可以领略出来。
02第二,祭侄稿的书法特点是什么?是笔圆——笔法笔画都是圆的,而不是扁的,扁的就是偏锋,就显得单薄。
图5《祭侄文稿》局部
我们看一看图5三个字,“赞州生”可以看出来整个笔画几乎全是圆的,就跟一些钢筋扭曲出来的一样,不像是毛笔写出来的,特别是中间的“州”字那么粗长,一个一个都像大厅里大堂里的圆柱子一样吓人,气势和笔圆都非常精彩。
03颜真卿第三个特点是什么呢?
就是它的形拙,形状不那么讨巧,不那么好看,有一种拙味。那么这个拙它是美学意义上的拙,而不是那种很难看的拙。这是相对美学里面的巧而言。
图6《祭侄文稿》局部
我们看一下图6,三个字,“归覆父”。这三个字都写得非常精彩,外形看起来不太好看,不讨巧,但是整个字的粗细疏密,整个神韵非常精彩。
04第四个特点就是气满!这个气是一种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在书法里面,好的精彩的书法,它完全可以体现出那种精气神的气。写得差的弱的书法,不可能有。
图7《祭侄文稿》局部
我们看一下图7“我顺惟”三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它的笔画里面无形之中都是饱满的气势,很有力的,好像整个字的力度是往四面发散出来的一样,非常精彩,而且非常难能可贵。
05第五个,变化。我们讲的书法好就要写出变化,就像王羲之兰亭序,“之”字有20个,写的个个不一样。
图8《祭侄文稿》局部
我们看图8,“尔”字六个,每一个字都不一样,各个不同,差别很大。跟那些实用书写的刻板雷同完全有区别。
06第六个特点是笔势流畅。笔势流畅属于章法组合特点,我们不是看一个笔画一个字,而是要看几个字的组合,几个字拼成一幅书法,然后体现出来那种气势和精神。
图9《祭侄文稿》局部
我们看图9这几个字,笔势非常流畅,行气非常足。
图10《祭侄文稿》局部
再看一下这个图10,笔意纵横,祭侄稿最后结尾的几行写得是非常有力,笔势纵横,气吞山河那种精神都写出来了。
当然究竟这几个黑白的字怎么样才能够气吞山河,我们就要从笔画的组合和行笔的笔意里来仔细去体会,如果不仔细体会的话,就很难发现。
图11《祭侄文稿》局部
所以我们认为看书法,你要通过他的字行来看他的精神。也就是说最后那个章法组合是很重要的,章法组合中所有的字所体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的神采气韵。
也就是说和画一样,一幅字一幅画,首先看气韵有没有,气韵是不是生动,而不是看字形端正不端正,顺眼不顺眼。如果说字形端正而没有气韵,那就是实用书写,根本不是书法艺术。
总结
我们欣赏书法,首先要注意就是欣赏书法的神韵神态,精神气韵,而不是看它是不是写得端正潦草,是不是顺眼还是不好看,一定要通过它的笔墨,它的字形,它的整个章法,来看看这个书法是不是写得生龙活虎,气势雄强,这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
否则,把端正的,清楚的书法当作艺术,那是搞颠倒了,实际上那种就是实用书写,仅仅是记录文字,称不上书法艺术!
也不能把比较潦草的就当做是江湖的涂鸦。江湖的涂鸦是没有笔法,没有精神,没有气韵,乱涂而无笔法,结果就只能是乱涂。
所以我们欣赏书法一定要慢慢地深入地按照笔法,按照书写的那种笔势气韵,来仔细去观察,才是欣赏书法的一种正确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