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作者:平川
福州有句俗语:阿咿叫,荔枝红。阿咿是拟声词,指蝉的鸣声,后来被用来指蝉。今年的雨季十分漫长,蝉声来得迟,直到夏至,才听到第一阵蝉鸣。
不仅蝉声迟,今年的台风也迟。
夏至过,几日的高温天气之后,六月末尾,南海热带低压逐渐加强为热带风暴,七月初,生成了第3号台风暹芭(xiānbā)。
这也是今年第一个登陆我国的台风了。
接下来的几天,时晴时雨,窗外的阿咿时鸣时歇,鸟声时作时休。
夏天进入尾声了。
桃小香摄
洗马河两岸,天地因绿意的膨胀,而略嫌逼仄,河边的茂草,开始有了一点颓相。阳光一天天浓烈且明晃,晨昏的朝阳与晚霞,往复映照着夹岸的榕树,给那些树冠,镀上一层浅浅的光芒,有一点缱绻的况味。
夜来清凉,晚风习习,蛙声阵阵。
我用一首小诗,记下自己的心情:“慢将寂寞度晚夏,孤灯独酌心闲闲。满窗清风天欲雨,一池蛙声一池莲。”
今日小暑。
离秋天已经不远了。
01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桃小香摄
《诗·小雅·四月》说:“四月维夏,六月徂(cú)暑”,意思是四月入夏,六月始暑。徂,是开始的意思。从小暑开始的盛夏,也称盛暑。
夏天,是从小暑开始燃烧的。
东汉刘熙的《释名》,解释小暑的暑,更为形象、生动:“暑是煮,火气在下,骄阳在上,熏蒸其中为湿热。”
小暑为小热,只是开胃菜。
南方的梅雨行将结束,而闷热的伏天也即将到来。开胃菜尚未品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又出来吓人:“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更热的大暑,手持四十米长的狼牙棒,已经贼兮兮地藏在门后。它会用血淋淋的现实告诉你:别因为眼前暂时的凉爽得意忘形。
桃小香摄
小暑三候: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温风至,是说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自带热浪。
古人形容此时天气:“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熹是炙,炽热;溽是湿气蒸腾。溽景薰天,炎光折地,日子慢慢的变得热不可耐了。
说温风其实是客气。
后五日,蟋蟀居宇。《诗经·七月》中这样描述蟋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的“八月”,就是指夏历的六月,即小暑节气。
由于炎热,蟋蟀也受不了热烘烘的熏风,它们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阴凉处避暑。
桃小香摄
再五日,鹰始鸷(zhì)。鸷做名词,指如鹰、雕、枭等猛禽,做形容词,指凶猛。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选择搏击长空,变得更加凶猛。
总归一句话,时至小暑,能躲的都躲了,能飞的也都飞了。哪儿凉快去哪儿。
02
往年此时,福州的气温可以接近40℃。
通常在8点之后,气温骤升。洗马河边,夹岸林子里原本热热闹闹的鸟鸣,一下便凭空消失,不知去向,惟余树上的蝉声,如羹如沸。林下的花木无精打采,加洋湖里的半湖芰荷,开始变得憔悴。
去年的荷花在凋谢之后,被清理出加洋湖,没有再植,今夏的窗前,少了一块景致。
桃小香摄
小暑与众不同的地方,大抵要算伏天的到来了。
从小暑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人称“伏夏”,即民间所谓的三伏天(今年7月16日入伏,8月24出伏)。
冬至当日九,夏至三庚伏。
这是说冬至的当天,就算入九,而夏至要再过三个庚日,才入伏。这第三个庚日(初伏),就在小暑节气之内。晋人夏侯湛说:“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无纤云,下无微风”。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才有“三伏”这个说法呢?
杨荫深先生《岁时令节》说得比较翔实。他说最古并无伏日,至春秋时,秦德公始设伏,但周人仍无此制。后来辗转有多种说法,都难使人信服。
桃小香摄
伏天,并不像其他令节,有什么礼节可言。
在杨荫深先生看来,时至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炎暑的时节,设置伏日,目的在于,劝人于此隐伏避暑。夫妻间感情再好,也只能四目相对干瞪眼,不可轻举妄动。
动了伤身。
《易经》中,小暑的卦象为“遁”,即退避、隐居,李渔说:应夏藏,闭门谢客。福州俚语:好汉不挣六月钱,说的大抵也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没有空调。古人夏藏避暑,无非是风亭水榭、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
硬件方面靠不住,那就从精神方面予以弥补。就像白居易诗中所说,“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桃小香摄
诗写得浪漫,好像古人有什么避暑秘笈。讲人话,其实就是硬扛。
03
江南一带有个说法:
“三伏中,宜大热,热则苗茂。谚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意思是说,三伏天就一定要大热,而且不接受反驳。
在农耕社会,热了,田里的禾苗才长得好,不热就没有好收成。又云:“六月盖被,田中无米”。如果六月冷得要盖被子,那么就不要指望有收成,到了下半年,老婆孩子陪你一块喝西北风去。
但生活在城市,即使吹着冷气,人们也不希望天气这么热。
桃小香摄
城市热浪滚滚,炙烤到膨胀的空气,仿佛只需一根火柴,便可以点燃。福州的伏天太热了,即使想藏,有时候也无处可藏。
清代画家恽南田题画跋写道:“春山如笑,夏山如怒。”
这个“怒”字,很是形象、贴切。
这句话源自宋代画家郭熙的画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恽南田只是将郭熙的夏山“如滴”,改为“如怒”。
清代医家陆以湘认为,这滴与怒用来描写夏山,都合适。“摹雨后之景,滴字为胜;若当晴杲炎赫之时,怒字尤肖其真。”
小暑节气,南方的夏天是恣意狂放的,极少拖泥带水。
桃小香摄
老天把最浓烈的阳光,送给南方,送给夏天。
炽日一“怒”,热浪灼人,众生匍匐。可明明晴空万里,转瞬间,一阵大风刮过,蓝天浮出几片闲云,挡得阳光不再明亮。
俄而,便有连绵乌云奔腾扑来。忽地一声惊雷,哗啦啦便泻下倾盆大雨。
一阵酣畅的暴雨过后,洗濯过的山间田野,不仅弥漫着泥土与花草混合的幽香,而且还焕发出浓酽、舒润的绿色,关山苍苍,青翠如滴。
无论是如怒还是如滴,说的都是一个季节的精神。
盛夏的意趣,就在于盛、在于怒。骄阳之下,热力无边,夏山如怒。生命的荣华在夏天,有了这个怒,才有夏山的滴,有了众生的繁衍。
桃小香摄
水,酣畅而下,山,葱翠欲滴。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浮云吹去,闲情作雨,白日卧席,其实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04
小暑了。
人慵懒,不远游。六月徂暑,无事安宁。
作者:平川,来源“解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