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一族也来选秀京津冀三地举办银发达

在选秀节目火爆异常的今天,身有长技的人们聚在一起,各展才华释放魅力,吸睛无数。常规意义上来说,“选秀”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属,但“银发达人”评选活动另辟蹊径,为银发族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柳守智向记者展示风筝作品。车社摄银发达人大型评选活动于年首次举办。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今年由北京广播电视台、河北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跨越了地域限制。自6月9日启动以来,吸引了三地近组选手报名参与,凡是有积极生活态度、有突出才能或才艺、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都可以参加,最终将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结合的方式,评选出10组“十佳银发达人”和20组“优秀银发达人”。目前三地初赛都已经结束,正在进行网络投票,将于11月10日举行颁奖典礼。记者日前探访了两位晋级投票阶段的“达人”,近距离接触了他们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风筝达人柳守智是“大玩家”也是风筝文化的传播者与“学霸”型的侯宝存相比,来自北京的参赛者柳守智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玩家”。柳守智今年65岁,在胡同里长大的他从小养鸟、逗虫什么都爱玩儿,“要是把我家里这些玩意儿都拿出来给你看,三天都看不完”,柳老笑着对记者说,“我这辈子啊,什么都没干,就从小玩到大。”但说笑归说笑,柳守智还真玩出了名堂来。虽然涉猎广泛,但他最爱玩的,唯有风筝。与很多北京孩子一样,柳守智小时候就爱放风筝,但是光爱放还不能算真正热爱风筝,作为一个合格的风筝爱好者“扎、糊、绘、放”四样,须得样样精通。上世纪80年代,柳守智萌生了自己动手做风筝的想法。从未拜师学艺,他一身做风筝的功夫全靠自学成才。要想做成一个风筝,“扎糊绘”样样都不是简单功夫,单靠一双手,劈竹筒做风筝骨架,用酒精灯一点点烤让纤细的竹条弯成适宜的弧度,还得脑中有张图,把一根根竹条扎成风筝的骨架,裁剪并糊上风筝布,更别提还得在布上绘制图案了——蘸着染料的笔一落下去可就不能改了,要做一只“中看又中用”的风筝,力学美学都得兼顾,实在是不简单。北京传统的“扎燕”有固定的图案样式,可以说相较简单些,但柳老除了老北京扎燕之外还会自己设计制作一些寓意丰富、形态多样的原创作品,从直径4.5米的盘鹰到没有手掌心大的蝴蝶,柳守智做什么都惟妙惟肖。拿动物形态的风筝来说,柳老有两只蜻蜓形状的风筝,细看会发现连蜻蜓翅膀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这是我抓了一只蜻蜓,照着那只蜻蜓做出‘绒毛’来,再一根一根粘上去的”,柳老告诉记者,他对每一只风筝都花了十足的心思——他曾经为了画好风筝上的一只狮子,在北京动物园连拍了三天狮子,研究狮子的神态,再对着照片一笔一笔画上去,也曾为了画好一只老鹰的翅膀,找来真正的老鹰翅膀脱落的毛,再用极细的毛笔一笔一笔绘制……因着这股慢工出细活的劲儿,柳守智至少三个月才能做出一只风筝,那只直径4.5米的盘鹰更是画了1年零3个月。因为每只风筝都是自己设计,加上一手绝佳的制作技能,现在在风筝界,柳老的风筝以精美闻名,不乏有甘愿花大价钱的求买者,但柳老秉持着自己一贯的原则,就是决不卖风筝:“我做风筝是因为喜欢,而不是为了赚钱,将来我的做过的所有风筝都会一并赠给民俗博物馆,为后人展示这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为了传播风筝文化,柳老多年来也在不懈努力。柳老现在是北京市风筝协会理事,近年来也多次前往国外进行交流访问,展示我国风筝文化。现在在闲暇时间,柳老还会到幼儿园、中小学教学生们做风筝,“风筝是我国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扎燕更是咱们北京的传统技艺和特色文化,只有传承给下一代,才能后继有人,发扬光大。”英语达人侯宝存要为冬奥会带出一支白发苍苍的英语服务队侯宝存(右一)在为学员授课。受访者供图每天早晨4点左右,在大多数人沉浸在梦乡的时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0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