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群体操控是怎么形成的6个认知操控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的判断从来没有理性过,客观过你肯定不能接受,但事实证明总是被打脸,不过这里不是说你笨还是固执,什么是人人都有的,润之偏物。大家好,我是哈维,在之前我有做过一系列影片,讲关于我们从没独立思考的问题,讲述我们人类其实有许多认知片物,我们总以为自己有多么理性能,分辨是非,但事实总是被打脸,当然这里指的是大部分90%以上的人,一些真正理解和跳脱的人还是有的。上期也只是挑选了8个来讲,自己再继续聊聊全新6个不自觉操控着我们认知行为的认知错误。
医院看了这集保证你多少又会有新的一层认识,其中有什么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又是怎么左右着我们的认知?如果你是第一次发现这个频道也喜欢这类动画知识及心理学分享,欢迎订阅按赞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好了我们开始。
第一、认知失调,我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酸葡萄的寓言故事。森林里有一只狐狸,有一天狐狸偶然来到了一棵葡萄树下葡萄,树上结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狐狸流着口水望着葡萄心想这么可口的葡萄怎么能错过,于是狐狸不断往上跳,试图想把葡萄弄下来,不过葡萄树实在是太高,了不不管狐狸怎么跳怎么抓始终都够不到,最后狐狸就心想葡萄一看就还没熟,一定是酸的,我才没有要吃呢。于是默默的放弃这一串串可口的葡萄,离开了这个看似单纯小孩的寓言故事,但在心理学却可以说是处理认知失调的心理,所以认知失调简单来说,当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原先思想不一致时,会为了缓解不协调带来的焦虑与心理压力而做出改变。原先的认知的现象就像前面讲的狐狸,狐狸原本认为葡萄好吃,但由于得不到葡萄和改变认知,强烈表示自己其实没有想吃,这个现象在人们中不难发现,当然前面的寓言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我们还是来看看真正的实验论证。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做了个实验,他们找来一群大学生把他们分成ab两组人,两组人的任务内容都一样,要求他们进行一个重复又无聊的工作,内容是用单手把插在板上的小木块逐一的旋转90度,并毫无意义的持续30分钟之后,实验人员会要求他们再帮一个忙,也就是和下一个进来执行任务的人介绍。工作其实挺有意思,并不无聊,和所有参与者都同意给下一个人做介绍,任务完成后给a组人一美元做报酬,给b主人20美元做报酬。最后在访问这些参与者对刚才旋转木头的真实感受,结果不意外,报酬20美元的人表示,其实实验真的很无聊无意义,不过报酬亿美元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表示实验其实蛮有趣的,再问他们是否愿意再次参加此类实验,他们都表示没问题。奇怪了,得到一美元的人不应该更觉得实验无意义吗?怎么会说有趣?这就是所谓的认知失调,心理参与者原先明明觉得任务很无聊,但却要努力介绍工作并不无聊,认知和行为上产生了矛盾,因此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心理压力,最把认知调和成其实任务还是有意义的。
而得到20美元的人之所以没有认知失调,是因为20美元在当时并不是小数目,在他们心理上认为我是为钱才帮忙撒谎的,而得到一美元的人他们不会这样想,因为一美元并不足够平衡他们的心理,因此转向认知改变来平衡他们的心理。其实这种认知失调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真的非常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抽烟,抽烟明明一点好处都没有,但抽烟的人会认为抽烟是可以提神的,而抽烟提神的错觉实际上只是一个人做事情做累了出去抽个烟,得到暂时休息的缘故,我们常常觉得某个认知很合理,但这往往只是不自觉的安慰自己的错误认知而已。
第二、认知思考陷阱,在畅销书快思幻想中,丹尼尔康纳曼作者同为心理学家,把人的思维归纳为两大思考模式,系统一快思和系统二幻想,所以系统一快思属于直觉是思考,系统一见多识广,很会联想常常凭直觉就能快速对眼前情况作出反应,不过他的缺点是叫感性会受到讨厌和乐观等偏见所影响,所以系统一也很擅长编故事,同时他也不擅长处理复杂的工作,与系统一处理信息迅速消耗能量也较少,因此在大脑中往往都是它在运行的,而系统二慢小属于逻辑合理式思考,系统二擅长逻辑分析,当有复杂的思考时都会丢给他处理,但缺点是比较懒惰,经常走捷径,所以常常会直接采纳系统一的判断,系统二处理信息较慢,且需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只有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运作。
举个例子好了,先考考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a和b比赛米赛跑,第一局a到终点b只到95米,第二局a让b5米,a把起跑点延后5米,如果他们的体力和速度都与第一局一样,第二局谁会先到终点?我知道。当然是a和b两个同时到终点,对,基本上大家都会回答平局,但事实上正确的答案是a先到终点。至于为什么是a先到终点,可以看之前逻辑谜语分析。好,我们回到思考模式这里,一开始你看这个题目的时候看似简单,但好像有需要思考的。
比方所以系统二会启动,但系统一认为其实题目很简单,既然a快过b5米,当a延后5米时当然是平局,这是系统二,因为懒惰,所以就只直接采用系统一的解释,这就是认知偏误的发生。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时候系统一会自我感觉良好,而系统二又常常放心的把认知决策交给系统一,最终我们的认知就会变得不理性,而许多心理效应也说明了这点首先是光环效应,当人们对某种人或事物初步印象很好时,自然会推论他的其他方面也是好的,就像是外貌较好的人,人们常常会认为他的其他方面也是比较好,而相反外貌不佳的人,人们也会认为他的其他方面也一定较差。
归纳推理把一种有限的观察代表与其他性质相连推理出同样的结论,例如西瓜是甜的,冬瓜是甜的,南瓜是甜的,所以叫瓜的蔬果都是甜的。我从来没有看过除了黑色以外的乌鸦,所以天下所有乌鸦都是黑的,我从来没有看过神鬼,所以神鬼是不存在的,但真的可以这么快下结论吗?难道不能有罕见蓝乌鸦?你没看过神神就不能存在吗?虚假一致性偏差,人们很容易认为别人的想法是跟自己一样的,比如说有天,小明约小美去吃饭,小明心想炸鸡这么好吃,直接帮小美也点一份表示自己的风度,殊不知小美不喜欢吃炸的食物,直接被打枪。简单来说,以上这种心理都只是寂静偏见,人们习惯把事情很早就下定论,殊不知只是自以为是,所以我们还是不要急着下结论,应该抱着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任何事物。
第三、认知归属。年的夏天,22位11~12岁的小男孩被带到了美国罗伯斯山洞州立公园参加一个特殊的夏令营,22位男孩互不认识,但都是来自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性格都较温和与智力平均越高的小孩。而事实上这个夏令营是心理学家谢里夫精心设计的一个实验,而小男孩并不知道自己是实验对象,在前往目的地之前,22位男孩已经随机分成两组人,梁主人分别被带到不同地方的小屋,梁主人隔一段距离,同时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夏令营实验开始,活动编排非常丰富,有户外徒步、游泳、游戏等各种集体活动。一个星期过去后,原本陌生的孩子也渐渐变得熟络起来,甚至还给自己的团体取了个名字,两主人分别取了老鹰队和响尾蛇队,病都写在自己的衣服和棋子上,可能到这里大家都还不明白这是什么实验,其实实验的目的就是观察群体是怎么建立的,不同群体如何会产生冲突与偏见的本质。好,回到实验这里,两队已经建立起各自的群体来,实验的第一阶段成功,第二阶段两主人慢慢开始发现对方的存在,并且都对另一主人的存在是消极的。接下来实验人员把两组人凑在一起,让他们进行一系列的竞赛,获胜的一方可以得到奖励与,资源就在这时两个群里的摩擦也不断加剧,双方开始出现语言的嘲讽语录,骂随着时间的推移,两队的关系更是变得越来越紧张,甚至双方都烧毁了另一组的团队旗帜,还密谋突袭和砸坏另一组的东西,与两队的关系过于激烈,实验人员不得把他们分开。
经过两天的冷静,期后实验人员要求每个人对自己团体与他人团体的行为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每个人都表示自己团队做的事是对的,力对做的事是不对的。最后进入第三阶段,为了让他们和好实验人员安排两组人一同聚餐看电影等活动,不过情况并没有变好反而更糟,最后实验人员强迫他们面对共同的难题情况才有好转。也就是把两队带到同一个营地,开始对他们制造麻烦和减少资源的提供,比如阻断饮水系统,减少食物的分配,帐篷的数量,这是两队唯有互相合作才能渡过南瓜。欢仿佛两队有了共同的敌人一样,共同面对的阻碍越多,关系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好。也看到两组人开始学会分享食物和帐篷,甚至已经忘记了之前的矛盾有多激烈,经过三个星期的夏令营,最后大家都已经和解一起回家。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群体对一个人的身份和行为的影响是有多么的厉害,简单来说每个人都会有个倾向于归属感,人们会无意识的把自己归属于一方,那可以是国与国之间下来可能是人种与人种之间,派系与派系之间,喜欢与不喜欢之间,朋友与陌生人之间,有血缘与没血缘之间等等,每个人都会有个倾向,也许你说我做什么都是中立的,先不论是真假,难道所谓的中立不也是把自己归属一方吗?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不能有个倾向,只是说当我们站在所属的一方时,会不会用偏见对待事情,而这种偏见在心理学称作内外团体偏差,也就是常常叫相信与偏袒团体内的成员,对团体外的人却抱有不一样的态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去个体化,当个体处于群体之间时,人们很容易松绑自己身上的道德规范,例如容易使用暴力不负责的语言,原因是当处在团体的时候,自己不要负完全责任,责任都会归咎于团体上,而这些心理现象很容易就造成我们不理性的行为和判断,同时也可以被有心人所操纵,就像前面的实验一样,两个群体建立之后,吸烟人员可以选择火上加油,煽动仇恨,也可以缓解矛盾,促进和平,只要我们没有意识到并跳脱出来,那就只能任由他们情绪摆动,你也能理性看待事情吗?剩下的三个认知操控,时间关系会在下期继续聊,感谢收看下集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