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都玩啥游戏滚铁环打弹珠跳皮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家庭都不是很富有,所以没有今天的孩子们那么多的琳琅满目的玩具。但是那个时候,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父母都很辛苦,没有时间管教。而且那个年代,学业不是很紧张,大家放学之后没有多少作业。而且家家户户住在平房里,小朋友们串门的机会多。
因此,一到放学,或有空闲,小朋友们都会聚在一起,想出各种各样的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虽然那时候没有手机、平板电脑、游戏机,但那时候的小朋友们真的很快乐。那些看似很简单的游戏,也有无穷的乐趣,给那个年代长大的孩子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不知道下面这些游戏你玩过没有?
一、滚铁环。
这是一款历史悠久的活动,据说至少五十年代就开始出现了。铁环更多的是用圆钢筋打制成的,直径大约在一尺五寸到三尺不等。玩的时候,手拿着前端做成钩的铁棍推动。
铁环转起来如车轮,跑得快铁环就不会倒,可以比速度赛跑,也可以玩花样,是城里的孩子们经常玩的游戏。
二、打弹珠。
可能各地的说叫法不同。但是这个游戏也是流传的很广。因为用的道具很简单,就是玻璃球。价格便宜,体积小,放在书包或口袋里都可以。所以就算是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也玩过这个游戏。玻璃球有透明的,也有五颜六色的。玩法很多,通常带一点赌博性质(比输赢,赢了就能得到弹珠)
玩的时候,找一块泥土地,挖1个或几个直径在2厘米左右的小洞,然后在离洞2至3米的地方划一条线,游戏场地就建设好了。两人以上就可以玩,每人站在划线后面用手指将弹珠弹向球洞,以先进入球洞内者为胜。一般情况下,弹珠很难准确进洞,那么轮到自己玩的时候,就可以用弹珠将别人的弹珠弹离球洞,而自己则想办法尽可能滴接近洞口,这里面就有一点攻防技巧了。当然,这个游戏还有很多花样玩法。胜者既可以刮对方鼻子,也可以赢得负者的弹珠,就看事先的规则怎么定了。
另外,为了瞄准对方的玻璃珠或小洞,有些不讲究的小朋友就会趴在泥巴地上,把衣服上弄得脏兮兮的。回家往往会被大人一顿训斥,不过既然玩得太嗨,挨骂这种事也就不是很重要了。
三、跳皮筋。
这个游戏女生玩得比较多,不过偶尔也有男生玩成高手的,因为我就见过。皮筋有点像“绊马索”,一条长一些的橡皮筋,打上结即可。玩的时候,选一个空地,两三个人原地站立,将长长的皮筋绷直,另一队人在皮筋的圈内转身、跳跃、勾腿,玩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样……随着游戏的深入,皮筋一节一节地升高,难度也一点一点地加大。
这个游戏通常至少要3个人玩,两人站两头绷开橡筋,一人在中间跳。人数不够时,也有将橡皮筋挂到树干上玩的。
跳皮筋的乐趣在于,一边跳一边可以唱歌谣,一边做动作,最经典的歌谣应该是:“一二三四五六七,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
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来说,没有跳皮筋的童年是难以想象的。那时候翻看女学生的书包,除了书本,通常里面最常见的,就是橡皮筋。
四、丢沙包。
如果说跳皮筋能够锻炼人的下肢,那么沙包则能训练整个人的灵活性。沙包的制作起来不算很复杂,用布头剪六块大小相等的碎布块,用针线缝成一个六面体,里面填充玉米粒或者麦粒就可以了。
丢沙包的游戏至少要有三个人玩,通常是两个人站在两边扔,一个人在中间来回跑并躲闪,如果沙包打在身上并且落地,这个人就算输了,如果蒙接住沙包就能多一条命。所以两边的人都会用最快的速度,捡到沙包,然后再想办法砸向中间那个人
五、拍标。
这个各地的叫法就更多了。有的地方叫拍四角宝,有的地方就叫拍烟盒。道具通常是用纸烟盒或白纸折叠成的正方形,也有折叠成三角的。玩的时候,将标正面朝上放在平整的地上,然后通过划拳决定由谁先拍。
先拍者拿起自己的标使劲拍在他人的标旁边,通过自己的标落地扇出来的风力或震动力,努力将其翻面,若翻面则可羸得一个标,否则轮到其他人来拍。这个游戏,因为要用一定的力气,通常都是男生在玩,很少看到女生玩的。
六、斗鸡。
这个游戏也很经典,因为它不需要任何道具,所以相信流传的范围也很广。游戏参与者单腿独立,用手将另一条腿搬起,然后相互撞击,主要用搬起的腿的膝盖撞对方,以一方双脚着地者为败。现在这个游戏项目已经成为一项正式比赛项目。
其他的还有很多,比如抓石子、翻花绳、跳方格、跳绳(以上女生玩的比较多)、老鹰捉小鸡(比较小的孩子喜欢玩)、玩火药枪、游水(调皮的男孩子喜欢玩)、扳手腕儿等等。
我是笑谈古和今,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