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鹰鼎曾被用来做了鸡食盆的国宝
年,殷思义捡了一个陶罐,被他用来做了鸡食盆子。哪知,出了怪事,一群鸡谁都不敢去吃食。殷思义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
殷思义是陕西华县的一个农民,那是这年的夏天,这一天,他吃罢早饭便去犁地。老牛拉着铁犁慢悠悠地向前走着,他扶着犁跟在后面。忽然听见“咣啷”一声响,很显然犁头碰到了硬物。
殷思义停了下来,蹲下身去,用手扒拉开犁划下面的土,露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擦拭掉表面的泥土,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鸟形的罐子,一对睁得圆圆的眼睛,一个尖尖的嘴巴,两个尤为粗壮的大腿。
?殷思义捧起这个罐子,入手很沉,罐口呈圆形,内里很深。心想:“这么个奇怪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那时的农民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也没有多少关于文物的认知。因此,对于一件物品,他首先考虑的就是实用性,看了半天,殷思义觉得可以用这个罐子来喂鸡,就把它抱了回去。
回到家,他随手就把它放到了院子里,装满鸡饲料,任由小鸡去啄食。起初,小鸡们面对这个怪物很恐惧,距离它很远就停下了,后来实在饿得极了,就踱到它的身后,偷偷去吃里面的饲料。
殷思义对小鸡的反常表现很不解,后来仔细观察,才恍然明白,这只罐子的造型其实就是一只收拢了翅膀的老鹰,老鹰是鸡的天敌,难怪它们会害怕,更加不敢从正面去啄食吃,因为鸡们是觉得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时刻盯着自己。
好在后来饥饿战胜了恐惧,而且时间长了,小鸡们也知道这只老鹰是个死物,心中的阴影散去,开始大摇大摆的去吃食了。
就这样,这只陶罐子在院子里被风吹日晒了整整一年,每天被一群鸡围着,不知被啄了多少次,罐身沾满了污垢,哪里还能看出老鹰昂首挺胸的样子!因为它只是被当作鸡食盆存在的,所以一直不被人注意。
?正好,当时有一支考古队在华县的泉护村发现了仰韶遗址,他们猜测,在遗址附近很可能会有遗落的文物。
因此他们一边发掘遗址,一边走访当地的居民,并给他们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希望能找到一些文物的下落。殷思义家住在太平庄,与泉护村相邻,就这样考古队员遇到了殷思义。
殷思义听了考古队员的普及,心想:“我捡到的那个‘鸡食盆子’会不会也是个文物呢?”
他对考古队员说:“我以前捡了一个罐子,不知是不是文物?”
考古队员一听,顿时来了兴趣,便随殷思义一起向他家走去。
殷思义带着考古队员进了他家的院子,指着院子里被一群鸡围在当中的一只脏了吧唧的罐子说:“你们看,就是它。”
考古队员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眼中闪过心痛之色。这只陶罐已经脏污的不成样子,队员们把它抱在怀里,细心地一点点擦拭掉污渍,不一会儿,一只强健壮硕的老鹰就出现在人们眼前。
队员们异常兴奋,虽然还不能得到陶罐的全部信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它肯定是件文物。
?殷思义没想到,自己随便捡回来的一个罐子竟然真的是个文物?最悲催的是他还拿来做了鸡食盆子,真是暴殄天物!
这样一想,他果断地决定,要让“鸡食盆子”发挥它本身的价值,把这只陶罐慷慨地送给了几名考古队员。
队员们欣喜若狂,立刻带回去研究。最终的研究结果是:这是一只有着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来自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时间距今约年年。年,首次在河南省仰韶村发现,故而将此称为仰韶文化。
专家们将这只陶罐的名字一改再改,最终命名为“陶鹰鼎”。陶鹰鼎的意义在整个仰韶文化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它是唯一以动物塑形的陶制品,也是唯一以鹰为塑形的陶制品。
陶鹰鼎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最大腹径32厘米。造型既抽象又生动,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它身体健硕,两腿异常粗壮,一支鹰尾垂立在地,与双腿呈“三足鼎立”之势;一对翅膀收拢向后背,悠闲之中又尽显威慑力;一双鹰眼圆睁,鹰嘴尖利,向下弯着,像个钩子一样。
整体线条流畅,肌肉饱满,浑厚有力,沧桑厚重中又夹杂着呆萌可爱。
后来,考古队员们又根据殷思义提供的位置,挖掘出了一座古墓,经过确认,此墓主人为女性,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骨匕、石圭等物。陶鹰鼎就是这个墓中的陪葬品。
由于新石器时代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女子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可以推断墓主人有很高的身份和地位。而陶鹰鼎作为陪葬品出现在这座墓里,定是墓主人的心爱之物。
?只是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件稀世之宝,刚一重见天日就成了鸡的饭碗,日日被琢。好在,它时来运转,终于迎来了辉煌的一天。
年,为助力北京申办奥运会,陶鹰鼎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带到瑞士洛桑去展览,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伟大、坚强、不屈的奥运精神,这是陶鹰鼎最高光的时刻。
到了年,陶鹰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从此,它作为国宝级文物永久的被收藏在博物馆里。
当你走进国家博物馆,在“古代中国展厅”入门处的中央位置,就会看见憨态可掬的陶鹰鼎,吸引着你去探究那段远古时代的蛮荒历史。
不负流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78.html